2022-09-02
状元拜宗祠几百年前,在通城县石南镇牌合村的茅坪,有一座黎姓居民的祠堂。该宗祠是黎姓信一(迁入湖南华容)、信二(1222-?,迁入通城牌合,黎姓迁通始祖)、信八(迁入湖北崇阳)三兄弟一同从江西上饶余干迁出后,其第五代子孙于14世纪初联合在通城石南牌合修建的分支祠堂。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信一公支下子孙、状元黎淳曾前来茅坪祠堂祭祖,并引发了一段故事。黎淳,字太朴,号朴庵明,明永乐二十一(1423)年生,天顺丁丑(1457)年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诰封奉政大夫,又诰封通议大夫。弘治四年(1491),弘治皇帝为黎淳下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天下文学之士,职列翰林而修实史官之任,所以备记载之,公而传信于天下后世者也,自非卓行孰能与哉。尔翰林修撰黎淳早以文学擢魁,廷对受官史馆,纂述维勤,时誉既彰,厥绩益茂,是用进尔阶儒林郎赐之勅命,以为尔荣。夫右论良史者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
狮岭之西,有一支建村悠久的宗族。相传自宋朝以来,它们先祖便在这里立村。在历经朝代迭替,战火纷飞的乱世后,这一支宗族至今仍有过千族人生活在此,它便是黎村宋氏。黎村宋氏后人宋海清对自己宗族的源流历史十分热心,曾编写过一本狮岭利隆庄的《宋氏学云家谱》。笔者与他一一细看了《宋氏族谱》,并收录一些关于宋氏家族中流传的故事。再次翻看黎村的《宋氏族谱》,细看后发现,他们的族谱也记录了有关黎村宋氏的家史。黎村的《宋氏族谱》所载:“父讳昭公任朝散郎官,因谏伐辽贬于海州,见彼金人侵疆天下纷纭时,以豪寓祖与岭南双门底任提领官吴公之妹缔亲,逮于中兴,父昭复回京任,遗下祖兄弟三人遂居于羊城豪畔街,厥后三祖。豪寓立庄于本处南陂塘,藉附南海,随归址于黎村,坐未向丑之第。”始祖豪寓公在宋朝已在南陂塘立庄,追溯至今已有800多年。族谱所提的“南陂塘”距离现在的黎村不足一公里,按族谱所载立庄于南陂塘的宋氏家族,为何却在黎村繁......
清光绪年间,川东一带粮食歉收,民不聊生,地方官员却中饱私囊,行贿受贿成风。此时,黎庶昌第二次出使日本回国,被委任为川东道员。黎庶昌书法黎庶昌贫苦家庭出身,一生正气清廉。他低调上任,在师爷的陪同下,二人静悄悄地来到川东衙门。由于前来送礼的人太多,他们只好紧闭衙门不出。师爷劝道:“衙门不开,怎样为黎民办事;只有打开衙门,才不负皇上重托。”可是衙门一开,首先涌进来的却不是百姓,而是一大群地方官员绅士富商,大箱小箱、大挑小挑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鱼贯而入,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衙门大院。黎庶昌见状,命差役赶紧关门,一律不接待。来送礼的官员绅士富商,见新来的道员不接见他们,不收他们的礼物,一个个心里犯嘀咕。一连几天,来送礼的把大院堵得水泄不通。师爷便说:“大人,这礼看来不收不行了,老是开不了场,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啊!”此后几日,师爷帮着黎庶昌收了礼物,一五一十地记在账簿上。黎庶昌过目后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比......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有一座黎氏大宗祠,是当地黎姓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该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癸巳九年,也就是公元1173年,当时皇帝为了嘉奖黎氏始祖黎宿公割股疗亲之孝,专门下旨恩赐在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由族人建宗祠作永久的纪念,黎氏始祖黎宿也是宋朝广东东莞中堂镇著名孝子,宗祠是东莞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历代均有重修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宋、元、明、清代遗迹,距今已有848年历史,主体建筑采用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灰塑、木雕等做工精细,雕刻栩栩如生,色泽艳丽鲜明。虽然经过了历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来雕刻艺术的风格,线条细腻,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1993年6月列为东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东莞文物八景”之一。古朴的民居,安静的小巷、德本坊忠义的文化,影响了一代代东......
浏阳黎氏后人回忆大屋旧事,“东门黎,北门宋。”在清代,浏阳县城流传着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这“东门黎”指...
“黎氏八骏”在北平合影, 1930年,“黎氏八骏”在北平合影。从左至右: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
黎氏大宗祠,这里據說是百家姓起源地,有很多姓氏的宗祠。黎氏大宗祠,是這裡最大的一座宗祠,而潢...
会长招募!中华黎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会长职责:1.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遵守删帖准则,维护家族圈秩序,保持家族圈和谐...
...
...
...
...
黎国系山西潞安府黎城县是也第一世侯字祖伊祖巳之后伊公知周德日甚商纣辛丁丑三十一年归周武王封黎为火正之官至公世袭侯爵乃以黎为氏也妣辛氏子一宗第二世宗侯周成王丙戌元年袭候爵妣鄘氏侯之女子一元第三世元侯周昭王壬寅十四年袭侯爵妣鲁幽侯之女子一守第四世守侯周穆王丙申十七年袭侯爵妣齐侯献公之女子一明第五世明侯周共王丙戌十三年袭侯爵妣祭公之女子一文第六世文侯周厉王辛酉三十九年袭侯爵妣卫侯之女子一巽女一适陈侯第七世巽侯周厉王癸酉五十一年袭侯爵妣秦氏子一煌第八世煌侯周宣王丙辰四十三年袭侯爵妣鲁侯武公之女子一朴第九世朴侯周幽王己巳九年袭侯爵妣卫武公距和之女子一宏第十世宏侯周平王庚寅二十年袭侯爵妣晋文侯之女子一惠十一世惠公周桓王壬子四年袭侯爵癸丑五年封公爵妣郑庄公之女子一襄十二世襄公周简王庚辰六年袭公爵妣邾文公之女子一砺十三世砺公周灵王庚戌二十一年袭公爵比公妣鲁昭公之女子二拔弥癸丑二十四年五月公携次子弥至齐齐庄......
一、姓氏渊源黎氏姓源有三:(一)黎氏,乃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曾孙,为北正黎一脉。其子孙世袭旧职,殷商时,以功封侯,于潞州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之壶关建立黎国。子孙以国名为姓。(二)在原始社会中有古部落“九黎”,其首领为蚩尤的“九黎”部落,被当时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被杀。其“九黎”部落子孙,大批向南方逃难,其中一部分人以黎为姓。(三)南北朝(386589年)时,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将鲜卑族100多个复姓,改为汉族单字姓,其中将素黎氏去素字为黎氏。二、迁徙史略黎氏在周朝末年,所有族众,或因任官之处而居,或因避乱之所而处。散居梁(今陕西)、益(今云南晋宁)、青(今山东)、徐(今江苏)、交(交趾今越南)、广(今广东、广西)、燕冀(今河北省)等地。湖南、广东、江西居多。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黎侨(北正黎之七十一世孙)因佐帝有功,封永乐侯,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黎氏始......
关于“黎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朝、周朝两个朝代分别都有“黎国”,而黎国子孙都以国为姓。另一方面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其中的“代北复姓素黎氏”被改为单姓“黎”。耒阳黎姓1、湖南耒阳黎姓的来源耒阳的黎姓,源于四川,中间迁徙到南京、江西吉安、岳州、华容、潭州等地。元朝末年,烽烟四起、兵灾不断。居住在湖南、湖北一带的黎姓纷纷逃亡到别的地方。到了明朝建立了,外逃的黎姓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但因为遭兵灾后,生活困难。黎氏家族的黎寿等兄弟12人,决定外迁。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2个兄弟之一的黎寿八郎(耒阳称八一公)落旦耒阳城的西边。2、耒阳黎姓的分布后来,经过数代的繁衍迁徙,耒阳黎姓又分散至易口渡、沙头、竹塔市、江头、黎家冲、内洲渡、一把伞、浔江、高塘湖、板桥、野鹅塘、石灰凹松山村,还有一部分迁移到安仁、台湾定居的。黎书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安仁调......
...
为父者严,为母者慈,为子者孝,为妻为妇者顺,为兄弟者怡怡愉愉。然黎氏亦仅仅十家产耳,每俭月,常以贷为赈;岁饥,即以赈为施;乡邻唯恐其不蕃衍也。——《黎氏大宗祠碑记》...
教忠孝,友兄弟,和乡党,劝读书。勤职业,尚节俭,息斗讼,戒闲游。...
修沙阳志;开孝义门。——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航拍罗明村(局部)黎氏宗祠广西平南县大安镇罗明村,浔江之畔的黎姓村落,自宋末始祖恩科进士黎氏正一公开族以来,贡献着一个个科举典故,为广西保存最完整的科举大村,堪称耕读文化的活化石。宗祠内悬挂的“利物济人”牌匾,广俸即是子阳公宗祠内悬挂的“四代乡科”牌匾三委知县辞不任,万人赞颂“万人伞”;四代乡科皇钦赐,利物济人曲犁坝。这是明清以来关于罗明黎氏家族最精辟的写照。据平南县志统计,从宋到明清,这里一共出了进士五人(包括子阳公养子全佐邦辅相),举人三十二名。中国诗词文化考察团莅临黎氏宗祠大为赞叹黎氏历史文化底蕴,誉此为桂南科举第一村。九世祖子阳公,从小明敏慧智,青壮年之际立志干一番大事业,改变村运。后遇流浪儿全佐邦收为养子,供养成人,考取进士功名,巡按广西,意图报恩。子阳公自感年事已高,无意仕道,认为比起自身功名更重要的是整个家族的发展,便提出筑曲犁坝,开渠引水灌溉田地,得到朝庭奏批,渠成一乡利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