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罗明村(局部)
黎氏宗祠
广西平南县大安镇罗明村,浔江之畔的黎姓村落,自宋末始祖恩科进士黎氏正一公开族以来,贡献着一个个科举典故,为广西保存最完整的科举大村,堪称耕读文化的活化石。
宗祠内悬挂的“利物济人”牌匾,广俸即是子阳公
宗祠内悬挂的“四代乡科”牌匾
三委知县辞不任,万人赞颂“万人伞”;四代乡科皇钦赐,利物济人曲犁坝。这是明清以来关于罗明黎氏家族最精辟的写照。据平南县志统计,从宋到明清,这里一共出了进士五人(包括子阳公养子全佐邦辅相),举人三十二名。中国诗词文化考察团莅临黎氏宗祠大为赞叹黎氏历史文化底蕴,誉此为桂南科举第一村。
九世祖子阳公,从小明敏慧智,青壮年之际立志干一番大事业,改变村运。后遇流浪儿全佐邦收为养子,供养成人,考取进士功名,巡按广西,意图报恩。
子阳公自感年事已高,无意仕道,认为比起自身功名更重要的是整个家族的发展,便提出筑曲犁坝,开渠引水灌溉田地,得到朝庭奏批,渠成一乡利赖,奠定了百年不朽基业。
从此黎氏家族命运因为子阳公的苦心经营而蒸蒸日上,更在明正德年间建成了黎氏宗祠,三进重檐宏伟建筑,成为当时浔州府一带之盛事。
十三世祖渌水公,明崇祯庚午科上京会试成绩合格,日志得展,但他却作出个令人费解的行为,三拒朝庭征召,毅然放弃做官机会。只因自家较富裕。可以说当时已为罗明富翁。最早大乌墟(大乌古镇,即现平南县大安镇)成墟都是渌水公联合一方富翁在大王庙背后乌树木旁边聚众经商,日渐便成墟市,延续而成广西三大古镇之一。
世铨号榕镜,罗明村心文波公人,清道光举人,山西宁武府神池县知县,为官十年,退隐归田,皇恩钦赐“仕大夫”匾,政绩卓越,获当地民众送“万人伞”,赞颂其为官造福一方诗对一首:笔砚有余研两地隐留文字福,堂廉无俗累七旬尤健宰官身。清朝皇帝钦赐"四代乡科"匾(蚊革被毁)更成一方美谈.
(一)十八世人黎庶法: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钦赐"明通进士"(未参加殿试而特授的进士),曾任直隶(今河北省)南宫县的知县,有咏家乡大安思岩山的诗留世,写得真实亲切,人称"思岩先生".诗云:"苍翠矗芙蓉,南天第几峰.曰斜红一枝,云影碧千重.烟火人家近,松杉雨露浓.屏藩桑梓地,灵秀孰先钟."
(二)十九世人黎建三(1750--1809年):字谦亭,黎庶法儿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考中文魁第七名举人,先后任甘肃仪州、安化、静宁、海城、金城、西宁、安西、山丹等八个县知县.著有《素轩诗集》,共收集诗歌515首,词38首,近6卷.
(三)二十世人黎君弼,号槐门,黎建三儿子,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举人,曾在广西宁明州任学正(管理教育科举的学官),湖北省公安县知县,有《自娱诗集》留世.
黎士华撰写的平南县白马乡的梁状元庙碑记
(四)二十一世人黎士华,号彤裳,黎君弼的儿子,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已卯科举人,曾任河南省延津、汝阳、通许等县知县,著作甚富,均未付梓,曾撰写通许县记念大文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墓田碑记》,平南县白马乡的梁状元庙碑记,参与编纂道光版《平南县志》。
罗明村科举兴家,创造了父子、兄弟氏科的奇迹,历史上官至四品黎树祯和黎建三等,彰显了名乡的荣耀.家族修谱中多收录了科举成就或劝学助学之事迹.名位表、乡贤录、人物传记都记录了"道脉文宗",形成了罗明黎氏古代科举大村的秘密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