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有一座黎氏大宗祠,是当地黎姓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该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癸巳九年,也就是公元1173年,当时皇帝为了嘉奖黎氏始祖黎宿公割股疗亲之孝,
专门下旨恩赐在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由族人建宗祠作永久的纪念,黎氏始祖黎宿也是宋朝广东东莞中堂镇著名孝子,宗祠是东莞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历代均有重修
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宋、元、明、清代遗迹,距今已有848年历史,主体建筑采用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灰塑、木雕等做工精细,雕刻栩栩如生,色泽艳丽鲜明。
虽然经过了历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来雕刻艺术的风格,线条细腻,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
1993年6月列为东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东莞文物八景”之一。古朴的民居,安静的小巷、德本坊忠义的文化,
影响了一代代东莞潢涌人,教化于民,影响于心,人、物已经血脉相融。宗祠布局取形于龟,也叫下水龟,
主体建筑为三座,而每座的坐向都有不同,头座为立壬丙兼亥巳,坐周天339度,向周天161度,
第二座也是立壬丙兼亥巳,坐周天340度,向周天160度,第三座是立壬丙正针,坐周天345度,向周天165度,天井之间放水也很特别,
头座与二座之间的天井布局水往后流,流到头座檐滴水下的左右两角向外廊流出,汇合外廊水环抱过二座,
又从二座檐滴水下的左右两角流出,流入第二天井,二座与三座之间的天井,我把它叫作第二天井,
天井内中间设置有凸起走道,比两边约低,让人感觉第二天井是以日字形布局,也同样布局水往后、往两边分流,在二座檐滴水下与凸起走道交汇处,
两边分别开设有排水吼,把第二天井水与所有流入的水汇聚到中间,往当门排出,这座宗祠的天井是以品字形去布局设计,
在我过去的日子里,除了书本外,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天井布局与放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参考,祠内门厅中垫台,
红砂的石柱,屋梁两端梁托,是特别令人瞩目,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檩上镶嵌片片花雕,
连梁钩均刻有蟠龙等图案,仰首凝望,玲珑别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黎氏大宗祠总占地面积2360平方,而祠堂占有面积1337平方米,相传出自于宋代的国师赖布衣之手,历经宋,元,明,清直至今日,
从此宗祠走出的,有文武进士五人,中有翰林学士两人,文武举人27人,秀才等不胜枚举,如今政界、商界人才辈出,
这里在堪舆界可称得上三元不败之地,以上就是黎氏大宗祠的基本情况,这一期走乡下节目视频古海就和你分享到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