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渊源
黎氏姓源有三:
(一)黎氏,乃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曾孙,为北正黎一脉。其子孙世袭旧职,殷商时,以功封侯,于潞州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之壶关建立黎国。子孙以国名为姓。
(二)在原始社会中有古部落“九黎”,其首领为蚩尤的“九黎”部落,被当时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被杀。其“九黎”部落子孙,大批向南方逃难,其中一部分人以黎为姓。
(三)南北朝(386589年)时,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将鲜卑族100多个复姓,改为汉族单字姓,其中将素黎氏去素字为黎氏。
二、迁徙史略
黎氏在周朝末年,所有族众,或因任官之处而居,或因避乱之所而处。散居梁(今陕西)、益(今云南晋宁)、青(今山东)、徐(今江苏)、交(交趾今越南)、广(今广东、广西)、燕冀(今河北省)等地。湖南、广东、江西居多。
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黎侨(北正黎之七十一世孙)因佐帝有功,封永乐侯,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黎氏始祖。黎侨之十二世孙(北正黎八十二世)黎度,举孝廉。于唐僖宗时(885年前后),授江西省虔州虔化县(后改为宁都县)县令。以居官邸为家。辞官后,在宁都县东韶定居,为宁都黎氏始祖。尔后其裔孙分居赣州府云都县水头里、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和宁化石壁村等地。
入粤始祖黎鹏,原居江西赣州府云都县水头里,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因谏帝谪广州路学正,后定居新会县都会里。其弟三子黎献臣,南宋进士,授南京知州,后任雷州知州,因奉旨调选,未回原籍,宋末年间携眷在惠州府金带街居住,后择博罗县白沙岭定居。四世黎昕(献臣之孙)由白沙岭迁至番禺县从化韶冈(今从化县)。六世黎松堂(黎昕之孙,昌伯次子),由从化迁至惠州花园围定居。
三、迁入紫金概况
元代末,黎鹏之七世孙黎承,由惠州迁至宽得都古竹派上村(紫金古竹)开基。后裔分居古竹新围、上联、奎溪、蓼坑、上洞村,义容塘面村、博爱、东平村团坝子,蓝塘石城村。
清代黎贻祯,由嘉应州(今梅州)迁入永安县古名都九和早垅黎坑居住,后迁蓝塘元吉黎屋坝立业。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黎少珊由广东开平县水口迁入县城定居。
四、郡望堂号
(一)郡望
宋城郡即商丘,是宋目的所在地,也是殷商王朝后裔集中居住地,后来,黎氏裔孙为纪念宋国起源地,而定为黎氏郡望。
九真郡即今越南清化、河青一带,因汉朝赵佗称南越王时,越南是中国领土,设九真郡。当时,黎姓是越南一大姓,政治、经济、文化都较著名,因而得名。
(二)堂号
京兆堂是古时首都长安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掌治京师的右内史,改名为京兆尹,下辖12个县(今陕西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该地区是黎氏发祥地,后人以“京兆”为黎氏堂号。
五、祠堂及其构建
黎氏宗祠在县内有10座,其中古竹新围村1座,古竹四维村1座,义容镇博爱村1座,义容造字英公祠1座,蓝塘石城1座,古竹上联1座,义容青溪1座,古竹道英公祠1座,古竹墟白门楼1座。现选古竹墟白门楼“黎氏宗祠”记之。
黎氏宗祠 又称“白门楼”,位于古竹镇古竹墟。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998年重修。坐东向西,上五间下五间三进,三厅八间十四柱四天井,砖瓦结构。上堂山墙搁檩19檩。硬山顶,人字封火,灰瓦、灰塑平脊,脊两端龙花拐子、云纹配饰,夯墙,墙面石灰批荡。堂门,立2根嘲木柱,鼓形石柱斗础,制三架梁,粱上置驼墩、斗拱。
栎下和栋至堂门中问檩下架浮雕吉祥图案油红描金梁树2根。
前檐制水质浮雕彩绘花卉等吉祥图案檐板(俗称檐遮),中间镶“思远堂”匾,左边缕雕“文房四宝”,右边缕“刀、剑、矛、戟”构成“左文”“右武”创意,上堂内正中置神龛,神龛。正面及两侧雕刻“双风朝阳”,飞禽灵鸟,“云龙”“瑞兽”“八宝”,花卉等吉祥图案,神龛内安放祖牌。
中堂以4根花岗岩石方形石柱,方形花瓶柱斗础,后檐置两根浅红岩石八角柱,八角柱斗础,构成穿斗式梁架搁15檩。后檐下和栋下架浮雕吉祥图案油红描金梁树2根。中堂前檐制木质浮雕捕金彩绘结合花卉,后樵置屏门,门额制横格窗花,下制浅色岩石门槛。明间从天井起石砌三级台阶,为下、中堂上落通道。
下堂明、次间竖两根圆木柱,岩石八角柱斗础,构穿斗式梁架搁(7根)檩。明间后檐制木质浮雕彩绘花鸟、博古云纹檐遮。栋下架浮雕吉祥图案梁树1根。祠正(外)面中路和左右次间缩进4.8尺为大门廊(狮口),门廊竖花岗岩石方柱、花岗岩四方柱斗、柱与次间墙构制穿斗式三架横梁搁檩,梁上制驼墩、斗拱、驼墩雕雌雄狮子。红砂岩石刻“黎氏宗祠”。裥而宽20米,纵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